阿拉丁财经 · 观点 ︱ 2022.9.7
发布日期:
2022-09-07

浏览次数:

2737

要闻速递



产经新闻


【央行、发改委等四部委:抓住三季度施工黄金期 推动接续政策早出快出、应出尽出】

接续政策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促投资带消费增就业,强化能源供应保障,稳定粮食生产,抓好物流保通保畅,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激活力,有利于进一步巩固经济恢复的基础,切实增强发展后劲。(证券时报)

【财政部印发《中央财政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支持方案》】

据财政部9月6日消息,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财政部印发《中央财政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支持方案》。(上海证券报)

【工信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再上新台阶】

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办了“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布会。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发布会上,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再上新台阶。(央视)

【工信部办公厅印发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

工信部网站9月6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的通知。其中提出,“十四五”时期,主要面向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制造业各行业以及采矿、港口、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域,推动万家企业开展5G全连接工厂建设,建成1000个分类分级、特色鲜明的工厂,打造100个标杆工厂,推动5G融合应用纵深发展。

【工信部:加快新体系电池、车规级芯片等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

9月6日,工信部举办了“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布会。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还存在支撑能力有待提升、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创新思路、完善措施,推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第一财经)

【教育部:严厉打击隐形变异培训 强化非学科类培训监管】

据教育部网站9月6日消息,近日,教育部召开2022年全国“双减”工作秋季学期视频调度会,部署秋季学期校外教育培训治理工作。会议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治理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系统破解难题,构建长效机制,不断推动治理走深走实。(每日经济新闻)

【我国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6日表示,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新华网)

【7月全球电动车电池装机中国企业占逾60% 比亚迪跃居第二】

9月5日,全球知名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了今年7月全球电动车电池生产商装机量报告。宁德时代(300750.SZ)毫无悬念地以13.3GWh的装机量成绩继续称霸榜首,而比亚迪(002594.SZ)7月电池装机量达到6.4GWh,继今年1月和4月之后,再度超越韩国LG能源成为全球第二。(澎湃新闻)

【发改委: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

在教育部昨天召开的“教育这十年”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一批重大教育工程得以顺利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有效落实。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从“穷国办大教育”,向“大国办强教育”迈进。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

【上海出重磅消息 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在即 机构扎堆看好这些高增长潜力股】

为加快培育上海市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9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本市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体系。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和有条件自动驾驶功能(L3级)汽车占新车生产比例超过70%,具备高度自动驾驶功能(L4级及以上)汽车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

【发改委: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190元和185元】

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2年9月6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下同)每吨分别提高190元和185元。调整后,各省(区、市)和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见附表。相关价格联动及补贴政策按现行规定执行。(发改委)

【集装箱运费年内大跌逾六成 全球航运业的“天价时代”落幕?】

每年的三季度往往是全球航运业的旺季,不过今年的这个旺季,航运市场却感受不到过去两年的热度:主要海上贸易航线的运费一路下跌,原因是货主已早早提前发货,且通胀抑制了消费者需求。

【“2022中国企业500强”揭榜 营收总规模首破百万亿元】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9月6日发布“2022中国企业500强”榜单,这张榜单入围门槛为446.25亿元,较上年提高53.89亿元,500强企业2021年营收总规模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达到102.4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4.08%,为近10年来的最大涨幅,营收超千亿元企业数量增至244家,上榜企业行业结构持续优化,盈利水平总体改善,创新实力不断积累,国际地位稳步提高,在做强做优做大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国际资讯


【乌总理:乌克兰已准备好2023年年初开始就加入欧盟进行谈判】

乌克兰媒体当地时间5日报道称,正在欧洲访问的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当天表示,乌克兰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欧盟提出的一些建议,并在2023年年初开始就入盟进行谈判。什梅加尔表示,乌克兰政府的目标是在短时间内完全融入欧盟并成为其成员。报道称,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表示,乌克兰加入欧盟的谈判将在乌克兰满足必要条件后立即开始,欧盟委员会将对此进行评估。(财联社)

【德国将保留两座核电站 以备不时之需】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表示,德国现存3座核电站,其中2座将维持可运作状态直至2023年4月份,以备今年冬季电力短缺出现时德国有足够的电力供应。“通过这样的安排,希望可以在最糟糕的状况下采取行动,哈贝克说道。不过他补充说,德国政府仍然恪守”核电退出的承诺。哈贝克指出,与2022/23年相比,2023/24年冬季的供应不确定性将大大降低。(财联社)

【天然气版“雷曼时刻”:欧洲能源危机正在推动全球性经济衰退】

不少人已经将欧洲当前境况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联系起来。芬兰经济部长Mika Lintila表示,当前欧洲的天然气危机已经具备成为能源业 “雷曼时刻”的所有先决条件。(财联社)

【全球铜锂业躲过“关键一劫”:智利公投否决新宪法草案】

智利民众周日(9月4日)以压倒性的多数投票否决了一项新宪法草案,这对于智利历史上最年轻的博里奇(Gabriel Boric)而言无疑是一记沉重打击。与此同时,这也令全球铜锂行业和智利投资者们松了一口气,他们曾担心新宪法将颠覆该国的亲市场经济模式。

投资理财


投资动态

【循环载具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中集运载科技」完成新一轮超2亿元融资

中集集团8月29日发布公告,宣布旗下控股子公司中集运载科技有限公司继续获得原战略投资者HSUM、深圳资本集团旗下远致创投及远致瑞信等投资方实施的新一轮投资,融资金额为2.2亿元人民币。

【浙江嘉兴蓝京新能源完成Pre-A轮融资

近日,蓝京新能源(嘉兴)有限公司完成Pre-A轮融资,本次融资由华睿领投,清流投资及部分老股东跟投。

【浙江杭州领挚科技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近日,杭州领挚科技LinkZill完成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杏泽资本领投、真格基金跟投。

【创新型医院智能运营管理服务商「蓬涞数据」数月内获两轮 A 系列数亿元融资

近日,创新型医院智能运营管理服务商「蓬涞数据」宣布数月内连续完成 A 轮和 A+ 轮数亿元人民币融资。A 轮由蓝驰创投、云启资本共同领投,博将资本、联想之星、菡源资产(交大校友基金)和南通飞马跟投。A+ 轮由元生创投领投、金蚂投资跟投,老股东博将资本和云启资本持续加注。

【「明灏科技」获数千万元人民币投资

精准验配眼镜产品和技术提供商「明灏科技」已完成了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梅花创投独家投资。



股市盘点

【A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

9月6日沪指单边上行,涨逾1%重返3200点;创业板指探底回升小幅上涨,盘中跌破2500点。截至收盘,沪指上涨1.36%,深证成指上涨1.04%,创业板指上涨0.1%。行业板块多数收涨,光伏、化肥、汽车、电源设备板块大涨。Wind数据显示,北向资金午后逆势离场,全天净卖出38.99亿元,早盘一度净买入逾11亿元;其中沪股通净卖出4.39亿元,深股通净卖出34.6亿元;近4个交易日外资连续减仓累计超160亿元。


楼市观察

【房地产信贷资产质量平稳可控】

受个别房地产企业风险暴露、个别楼盘按揭断供影响,房地产信贷风险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多位商业银行负责人表示,市场对此不必恐慌,房地产领域的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平稳可控。接下来,要着重平衡好稳融资与防风险的关系,既要保障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也要提升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严把增量风险入口关,稳妥化解存量风险,尤其要确保“保交楼、稳民生”工作有序推进。


保险聚焦


【银保监会提示风险:某些保险销售人员为提高业绩套路营销】

银保监会6日发布风险提示称,近期有消费者反映,某些保险销售人员为提高销售业绩,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向消费者提供与实际不符或让人误解的信息,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存在套路营销、诱导消费、强制搭售等问题,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具体表现有:隐瞒、混淆产品信息,暗藏搭售,夸大保险责任或承诺保证收益误导消费者等。官方提醒,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不盲目跟风、不随意委托、不轻信“代理退保”“代理维权”,谨防销售误导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