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回应芯片项目烂尾现象:造成重大损失将通报问责】
近期,关于芯片项目烂尾的报道引发关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内投资集成电路产业的热情不断高涨,一些没经验、没技术、没人才的“三无”企业投身集成电路行业,个别地方对集成电路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够,盲目上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风险显现,甚至有个别项目建设停滞、厂房空置,造成资源浪费。下一步将引导地方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风险认识,按照“谁支持、谁负责”原则,对造成重大损失或引发重大风险的,予以通报问责。(中国新闻网)
【工信部:加强外商投资电信企业事中事后监管】
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外商投资电信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外商投资电信企业在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后,要严格遵守《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要求,按期履行电信业务经营信息年报义务,按照规定报送相应的电信业务市场监测信息,接受、配合电信管理机构依法实施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信用监管等。(工信部网站)
【发改委:促进汽车限购向引导使用转变 鼓励各地出台促进老旧汽车置换政策】
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国家发改委10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汽车和家电消费转型升级,促进汽车限购向引导使用转变,鼓励各地出台促进老旧汽车置换政策,推进主要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路侧停车位设施升级改造等建设,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支持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推动家电更新消费。积极发展住房租赁消费,满足居民住房需求。(中证网)
【工信部:同意中国移动、电信开展物联网等领域 eSIM 技术应用服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昨日批复文件,同意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仅限开通数据业务和与之相关的定向话音、定向短信业务。
【水利部副部长: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流域性的淮河治理重大项目】
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20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紧扣“幸福河”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和2035年远景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流域性的重大项目。全面提升淮河流域抗御自然灾害的现代化水平,不断强化河湖管理,持续提升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证券时报)
【国家队“灵魂砍价” 最贵2万多的医用耗材或降价88%】
上周五晚(10月16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文件》。2019年全国使用冠脉支架约150万枚,费用约150亿,占到全国高值耗材总费用的十分之一。国家级的带量采购,预计类似药品的“灵魂砍价”或再现。
【发改委:与海南省研究编制海南自贸港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发改委:目前我委与海南省一道,研究编制海南自贸港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海南省重点领域放宽外资准入先行先试,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更高水平开放。该清单将于年底前出台,我们将及时做好发布和解读工作。(第一财经)
【江苏出台全国首个交通新基建行动方案】
近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出台《江苏省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成为全国首个交通运输领域新基建行动方案。《方案》围绕信息基础设施、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运输服务、行业创新基础设施四大领域,聚焦“新网络、新设施、新集群、新平台、新应用”五大方向,部署七大专项行动。江苏拟订了2020年至2025年的第一批新基建项目清单,计划投入约33亿元,重点实施97个项目。(界面新闻)
【“双11”电商大战提前打响 C2M概念投资热情有望点燃】
今年来,淘宝的特价版、天猫的聚划算、京东的京喜、苏宁C2M平台、拼多多的“新品牌计划”纷纷将C2M产品作为重头戏,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竞争的新赛道。C2M模式兴起,将深刻影响从生产端到渠道端的整个产业链,对消费行业产生深刻影响。(第一财经)
【芯片业接连巨震!英特尔拟90亿美元卖掉NAND闪存业务】
9月14日,英伟达正式宣布拟400亿美元收购ARM,紧接着就传出AMD拟超300亿美元收购赛灵思。20日,去年7月卖掉芯片基带业务的英特尔,又要出售资产了。(中国证券报)
【巴西和美国签订三项双边经贸合作协议】
巴西外交部和经济部19日发布联合公报说,巴西和美国当天签订三项新的双边经贸合作协议,以推动两国贸易投资往来深入发展。根据公报,这三项协议分别针对贸易便利化、规范监管及反腐败三个方面。巴西总统博索纳罗当天在一场两国贸易交流活动上表示,这三项协议将推动巴西与美国贸易投资进一步发展。(新华社)
【英国内阁办公厅大臣:英国“无协议脱欧”准备日益充分】
就英国与欧盟间未来关系谈判僵局,英国内阁办公厅大臣迈克尔·戈夫18号受访时表示,双方谈判大门尚未完全关闭,但英国已准备好接受“无协议脱欧”。戈夫当天还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发文称,如果必须在无限期捆绑英欧关系和英国能够决定自身未来之间做选择,答案很明显,以澳大利亚模式离开是英国日渐准备好接受的结果。(第一财经)